为深入贯彻法学院“立足行业需求,强化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办学理念,法学院罗靖仪老师邀请广东法制盛邦(东莞)律师事务所莫文森律师、杨诚律师,广东华商(东莞)律师事务所尹笑芳律师走进课堂,分别与24级法学A、B、C、D四个班的学生一起围绕法律实务热点展开深度探讨。课程通过真实案例剖析、职业发展分享与互动问答,助力学生构建“理论+实践”双重视角,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理论实务双线融合:破解法律冲突难题
课程聚焦民法领域热点问题,以“意定监护与指定监护冲突处理”及“权利滥用的法律规制”两大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罗老师首先从法律条文、学术观点及制度原理层面展开系统性分析,厘清争议焦点;随后三位律师结合司法实践,从证据采信、诉讼策略、社会效果等维度补充实务视角。理论框架帮学生筑牢根基,实务经验则教会他们如何应对真实案件的复杂性,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弥合知识与应用间的鸿沟。
律师现身说法:职业素养与行业趋势深度解析
在实务分享环节,三位律师以多元视角为法学学子呈现职业发展图景。
莫文森律师以亲办案件为例,强调逻辑思维与问题溯源能力的重要性:“法律人需在纷繁事实中抽丝剥茧,既要经得起法理的‘苦’,更要品得出守护正义的‘甜’。”莫律师通过模拟案件推演,指导学生如何构建证据链与法律论证,并现场解答学生关于职业规划的提问。
杨诚律师结合国企法务与专职律师的双重经历,对比分析法律职业路径差异:“法务侧重风险防控的系统性,律师则需兼具诉讼博弈的灵活性。”他建议学生关注“人工智能侵权”“数据确权”等社会热点,培养以法律思维破解新兴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扎实的法律功底为科技进步筑牢坚实的法治根基。
尹笑芳律师立足行业前沿,剖析律师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下“专业精深化”“服务多元化”的机遇,指出“法律检索智能化虽提升效率,但人文关怀与共情力仍是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她以法律援助、公益诉讼等案例阐释“有温度的法律人”内涵,寄语学生“让法治信仰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
“双师同堂”常态化:构建产教融合新范式
本次课程是深化应用型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引入“理论教师定框架、实务专家赋血肉”的协作机制,打破传统课堂单向灌输模式,让学生对法律职业认知更立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更清晰。未来学院将继续拓展“双师同堂”课程覆盖面,建立律所、法院等实务部门常态化联动机制,通过模拟法庭、项目制实训等多元形式,持续提升学生法律职业胜任力。
文/罗靖仪
图/罗靖仪
审校|李岚
责编|郑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