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特色讲坛 > 正文

特色讲坛

    学者讲坛|李正华:筑牢学术根基,守护学术尊严——学术规范的核心价值与共同责任
    点击量: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征程上,学术规范已不仅是“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准则,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抢占创新制高点的战略支点。值广州新华学院二十周年校庆之际,由广州新华学院主办、科研处与法学院联合承办的“筑牢学术根基 · 守护学术尊严”专题讲座,于11月19日在东莞校区定静楼4-415教室举行。讲座特邀法学院院长李正华教授主讲,副院长陈华丽副教授主持。法学院副院长叶秀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李鑫老师到场,与200余名师生共享这场思想盛宴。

    学术为何:时代中的学术本源

    讲座伊始,李正华院长以“我们为什么要做学术”这一基础而关键的问题切入,引导在场师生思考学术研究的深层意义。他从人类文明延续、教学研究必需、学校评估发展、教师职业成长四个角度展开,系统阐释了学术活动的多重价值。借《民法典》编纂为例,他阐释“一个条文,万钧学术”的深层逻辑,昭示“大国立法”背后静默的学术长河。他特别强调,法学研究更应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体现新时代法科人的使命担当。

    (李正华院长做主题分享)

    学术何为:规范下的学术操守

    在谈到学术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时,李正华院长深度剖析“学术六性”的核心内涵。他指出,学术研究首先应扎根中国实践、回应时代命题,在此基础上以正义性为根本遵循,确保研究方向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应对本领域的理论脉络、核心文献、前沿动态持续跟踪和系统掌握,这是学术对话的前提。其次,严谨性应贯穿研究的全过程,从问题提出、资料搜集、论证推演到结论归纳,每一步都需经得起逻辑与事实的反复检验。在此基础上,确保研究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使“问题—分析—对策”形成闭环逻辑链。而创新性不是标新立异,是在扎实积累之上的水到渠成,它体现为对既有理论的深化、对实践难题的破解。正义性、专业性、严谨性、系统性、创新性、现实性彼此贯通,共同铸就高品质学术研究的价值基座。

    学术何以:方法里的学术进阶

    谈及“如何做好学术”,李正华院长将数十年法学研究、仲裁经验与律师实务淬炼成“八维路径”,既有理论高度,更具实践锋芒。他强调要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从社会热点和现实困境中提炼真问题;继而需葆有批判性思维,在充分尊重前人成果的前提下,敢于追问“是否必然如此”“是否有其他可能”,从而在“继承”中实现突破。老师与同学们应以持之以恒的日常积累夯实文献与数据的“地基”,使学术大厦根深叶茂;以学科交叉为利刃,在理论与实践的“夹缝地带”开辟新赛道;以靶向写作精准对接期刊与项目的价值偏好,提升成果影响力;以多维度成果转化拓展学术生命,让论文成为咨政建议、立法草案乃至社会进步的澎湃动能。整套方法环环相扣,为在场师生提供一份可即时操作、可长期复利的“学术研究指南”。

    (讲座现场合影)

    讲座进入互动环节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针对“如何获取权威数据”的疑问,李正华院长建议优先使用官方平台资源,如中国裁判文书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等,强调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是社科研究的基石。对于“如何从社会热点中发现法学研究价值”的提问,李正华院长表示,这本质上是一个将现象意识转化为问题意识的过程。他建议同学们注重日常积累和系统梳理,比如每周固定时间浏览官方法律类报纸或媒体对热点事件的解读,系统整理不同观点,再结合个人研究兴趣确定具体方向,从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法学研究课题。

    本次讲座持续四小时,李正华院长以深厚的学养、鲜活的案例与实用的技巧,为师生们梳理了学术规范的核心脉络。讲座尾声,陈华丽副院长以“政治站位高、学理品位高、实践温度高”的“三高”礼赞本场讲座,她寄语师生以讲座为新起点,让“敬畏学术”成为精神底色,让“创新学术”成为行动自觉,共同为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浇筑法治基石,为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贡献“新华智慧”。

    学术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责任的唤醒。广州新华学院法学院师生将继续以学术规范为底线、以科研诚信为准则,在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中砥砺前行——既做学术园地的耕耘者,也做时代命题的回应者;既守得住学术的静气,也燃得起创新的热忱。



    文/罗靖仪、谢庚春

    图/黄慧子

    审校|李岚

    责编|郑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