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为媒:学科竞赛赋能人才培养
为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深度融合,提高全院师生竞赛实力,法学院于5月7日邀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王晓玲博士莅临我校,举办主题为“以辩为犁·以教为壤:模拟法庭竞赛指导中的教学相长与能力进阶”的学科竞赛指导经验分享会。讲座聚焦高校模拟法庭竞赛的备赛经验,围绕竞赛规则、团队建设、师生协作及能力进阶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旨在探索“以赛育人”的创新路径,助力学生法律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法学院副院长陈华丽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法学院青年教师与学生参与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陈华丽副院长阐述了学科竞赛在学院发展与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地位。陈华丽副院长强调:“学科竞赛是法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纽带,不仅是学生法律思维和实务能力的试金石,更是法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风向标。”她鼓励师生以竞赛为契机,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生态。
教学相长:师生共研案例,深化法律思维
王晓玲博士结合自身指导经验,系统剖析模拟法庭竞赛的育人价值。她提出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双轨并进”模式赋能学生。一方面以部门法知识为根基,通过法理剖析与条文解读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依托模拟庭审实战,强化争议焦点提炼、临场应变及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注重“情绪调动”与鼓励式教育,帮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深化实务认知,同时通过案例反哺课堂教学,实现师生能力共进。
能力进阶:从文书到庭审,锤炼实务技能
针对备赛全周期,王晓玲博士提出分阶段培养策略:文书撰写阶段需严控逻辑结构与格式规范,通过多轮打磨提升专业严谨性;庭审模拟阶段则通过角色互换、对抗辩论等形式,锤炼语言表达与临场反应能力。此外,她强调“预判与反预判”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建议引入真实类案拓展分析维度,培养学生应对法律前沿问题的实战能力。
教学创新:融合实务前沿,重构育人体系
在本次讲座中,王晓玲博士还分享了参与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备赛经验。王博士认为,可将前沿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知识边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构。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理解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的重点在于“学”,要突出学生的成果,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学科竞赛既是学生成长的广阔舞台,也是教师教学创新与自我提升的重要契机。未来,法学院将持续优化竞赛指导体系,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助力学生锤炼职业素养,为法治建设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学科竞赛成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图/吴泽
文/罗靖仪
审校|李岚
责编|郑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