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过半,法学院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等特色班级在教学检查中交出了各自的“期中答卷”。各班级在学风建设、竞赛指导、阅读拓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培养经验。
学风建设:从“安静听讲”到“主动表达”
课堂氛围的转变是法学院特色班试点工作的显著成效之一。25级卓越班班主任罗靖仪老师通过匿名问卷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并加强巡课听课,力求教学相长。25级F班虽建班仅月余,但已形成“高到课率、高前排率”的课堂常态。班主任黄晓晴老师观察到:“学生并非缺乏思考,只是尚未适应大学的开放讨论氛围,一旦交流场域形成,他们往往言之有物。”

24级E班的学习氛围更为浓厚,易思老师强调:“学生能够做到课后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提问。”为打破学生间的陌生感,该班通过组织团建活动有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这是入学以来最轻松愉快的一次集体经历”,有同学在活动后如是反馈。
竞赛引领:以赛促学激发专业潜能
学科竞赛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抓手。25级F班明确提出“全员竞赛”目标,引导学生从自身兴趣与长处出发积极参赛。24级F班的竞赛成果尤为丰硕,班主任董雪晨老师说:“陈湘雨同学获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三等奖,黄慧子同学在广东省版权知识演讲赛中斩获一等奖,另有数名同学在全英文模拟法庭辩论赛中表现卓越。”
24级E班虽获奖比例有待提升,但参赛热情高涨,全班已有半数学生参与到各类学科竞赛中。这表明,竞赛的价值不仅在于奖项,更在于备赛过程中的能力锻炼与视野拓展。
阅读活动:从“任务驱动”到“兴趣引领”
针对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过度依赖AI生成笔记等问题,各班级积极探索有效的引导方式。24级F班的“每月读书分享会”成效显著,围绕《美国宪政历程》等经典著作,学生从具体案例切入,深入探讨判例法运行逻辑,现场互动热烈。

25级卓越班则通过汇总专业阅读书目、布置月度读书任务,尝试建立常态化阅读机制。多个班级的实践表明,将阅读与专业兴趣结合,通过线下分享促进思想碰撞,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与理解深度。
经验与展望: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尽管成效显著,试点工作也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学生对AI工具的依赖可能削弱独立思考能力,职业规划过度集中于公务员考试,部分课堂互动仍显不足等。
对此,各试点班级正积极寻求破解之道:通过将阅读与写作训练融入专业课考核,增强学生重视度;在大一阶段强化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与思辨能力;系统化竞赛引导,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建立经验分享机制。
本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显示,各试点班在学风建设、竞赛参与和阅读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李岚院长强调:“阅读是法学专业学习的第一扇门,是构建法律思维、涵养法治精神的根基。”她指出,特色班应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通过高质量、常态化的读书分享会,推动阅读从“泛览”走向“精读”,从“被动接收”走向“思辨输出”,真正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实效。学院下一步将整合教学、学工等多方力量,在“教、学、练、赛、读”各环节系统发力,持续优化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支持生态。
文/易思、董雪晨、罗靖仪、黄晓晴
图/董雪晨、黄晓晴
审校|李岚
责编|郑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