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教务 > 特色班建设 > 正文

特色班建设

    法学院特色班教学研讨与创新: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点击量:

    2025年3月10日,法学院围绕特色班教学展开了一系列教学研讨与创新活动。各课程教师结合法学专业的特点和特色班学生的学情,提出了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宪法学:OBE理念下的全面评价体系

    王有为老师在《宪法学》课程中,基于OBE教育理念,设计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全面的评价体系。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宪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提升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则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刑法总论:OBE理念下的能力导向教学

    冯家欣老师在E班的《刑法总论》课程中,采用了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设计了阶梯式教学模块和多元化评价机制。通过理论奠基、案例工坊和前沿研讨三个模块,学生能够逐步构建刑法教义学知识框架,掌握案例分析的三段论方法,并培养刑事政策分析与理论批判能力。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则通过模拟法庭、小组展示、课堂小测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郭艳东老师在F班的《刑法总论》课程中,提出了注重学生反馈和学教互动的教学策略。郭老师强调,将尝试更多的互动和翻转课堂模式。通过比较视野的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希望学生能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刑法知识。此外,郭老师还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通过交互式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民法总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优化

    陈立恒老师在《民法总论》课程中,强调了教学内容优化和实践教学强化。通过更新课件内容、整合民法知识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此外,实践教学渠道的拓展,如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参与法律援助活动等,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法律逻辑学:强化思维训练与实践结合

    在《法律逻辑学》课程中,黄裕婕老师针对特色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增加课内研讨活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设置法律实务模拟任务等教学策略。通过课内研讨,学生能够在思维碰撞中深入理解法律逻辑的抽象概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则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而法律实务模拟任务则通过模拟法庭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逻辑方法,提升实操能力。

    五、法律英语:注重口语表达与实践能力

    黄晓晴老师在《法律英语》课程中,针对F班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课堂参与度较高的特点,提出了随堂小测、口语展示分组任务等教学策略。通过每单元结束后的随堂小测,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口语展示分组任务则旨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演讲比赛,提升综合素质。

    六、罗马法:精细化阅读与表达输出能力培养

    林懋老师在《罗马法》课程中,针对特色班学生的专注度和积极性较高的特点,提出了精细化阅读任务和表达输出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阅读任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罗马法的历史文化背景;而读书研讨会、主题展示会等环节则鼓励学生自主钻研,提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语

    法学院特色班的教学研讨与创新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在教学中的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特色班的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为未来的法律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法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法学专业人才。


    文/刘旖旎

    审校|李岚

    责编|郑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