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把握教学动态,有效应对当前法学教育中的新挑战,法律综合素养教研室于11月13日晚召开期中教学研讨会。李正华院长以及教研室全体教师线上参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廖诗颖老师主持。本次会议围绕搭建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围绕教学方法改革、AI技术赋能、学情差异应对及课堂实效提升等议题畅所欲言,通过经验互鉴与思想碰撞,共同探索高质量教学路径。
一、聚焦课堂实效,共探教学创新路
研讨会上,多位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分享了提升教学实效的务实举措。
洪树湘老师指出,知识产权法课程内容抽象、学生普遍畏难,课堂日益“安静”,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尽管每章安排小测,仍有近半数学生无法掌握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坦言“只求60分毕业”,反映出深层的学习动机缺失问题,亟需教研室协同探索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机制。
张李儒老师在专升本诉讼法教学中采取“严管+激励”策略:明确“三次玩手机即挂科”的纪律红线,并通过旁听庭审、参与执行等实践任务调动积极性。令人欣喜的是,本届学生不仅课堂专注度显著提升,还有多人主动撰写论文投稿至刑法、经济法年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学术热情。
许文成老师作为青年教师代表,重点分享了AI辅助备课的四大应用场景:一是优化案例表述,使其更符合法考风格;二是更新滞后知识点,借助AI交叉验证最新立法与学术观点;三是理顺复杂讲稿逻辑,确保授课清晰;四是精简PPT内容,提炼核心关键词,助力学生记忆。她还反思了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中的教训——教学必须“形成闭环”,引入案例后需用所授理论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避免“只提问题不解答”。
巫嘉仪老师针对法学背景学生讲授《投资学》时,初期因教材案例偏美国市场而效果不佳,后调整为通俗化讲解、本土化举例,并融入动手实践环节,显著提升互动性。她还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教授提示词编写、核验数据来源、辩证看待AI结论,并要求从官网下载报表供AI分析,变“堵”为“疏”,培养学生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
二、深耕课程实践,分享多元教学智慧
教师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类型,展现了因材施教的智慧。
廖诗颖老师本学期负责《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的教学工作,她发现大一新生课堂互动积极、坐前排意愿强,而大三学生则反应冷淡。对此,廖老师实施分层教学,对新生重在启蒙与兴趣激发,采用案例教学法,对高年级则侧重批判性思维训练,布置分析性小作业,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匹配。
马呈浩老师与张李儒老师同授诉讼法,同样面临专升本学生法学基础薄弱、课时紧张的双重压力。她尝试由浅入深讲解,但感到进度吃紧。同时,她特别提到“早八课”学生状态低迷问题,周一第一节课常处于“懵圈”状态,如何激活晨间课堂成为难题。
董慧慧老师对比《国际经济法》(大四)与《国际法》(大三)教学发现:大四学生因备战法考,抬头率低,“批评也无济于事”;而大三学生则更易被国际时政热点吸引。她坚持每周融入一个课程思政主题,并将最新国际事件融入马工程教材,以动态内容保持课堂生命力。
王鑫老师观察到本届专升本学生“目标性强”,偏好法考干货,排斥拓展内容,并对是否需要向学生阐明知识点难易程度提出了疑问。针对这一困惑,李正华院长给予了指导。他指出,本科教学不应简单以“难”或“易”来界定授课深度,而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的知识体系与章节重点展开。每门课程都有其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的任务是将核心知识点讲清、讲透,尤其对抽象理论要善于通过案例实现“深入浅出”。他强调,本科教育重在普适性知识传授与思维启蒙,不同于研究生阶段的专深研究,因此关键在于用学生可理解的方式传递准确、系统的法学知识,而非人为拔高或简化难度。命题环节才需合理把控区分度,讲课本身则应追求清晰、严谨与启发性。
此外,李正华院长还就教材使用问题发出提醒。他引用形象比喻:“若30%的学生上课不带教材,就如同战士上阵没有武器。”他呼吁教师关注学生教材持有情况,引导其重视纸质教材在系统学习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教师应回归本位——把精力聚焦于如何把知识点讲清楚、讲生动,以扎实的教学内容赢得学生的专注与尊重。
三、直面教学挑战,凝聚未来发展共识
在会议研讨过程中,教师们共同对以下难题进行剖析:
一是学生学习主动性整体不足,表现为旷课、睡觉、玩手机、只求及格等现象普遍,尤其在高年级和早八课堂更为突出;二是AI滥用带来新挑战,学生作业、开题报告甚至参考文献大量依赖AI生成,出现虚构法条、假文献等问题,亟需改革作业形式,强化过程监督与学术诚信教育;三是教材使用率下降,少部分学生未携带纸质教材上课,仅依赖手机或电子资料,影响深度学习;四是基础差异显著,专升本学生法学零基础比例高,传统教学节奏难以兼顾。
四、凝聚行动共识,擘画育人新篇
本次研讨会立足真实学情,既直面问题,更汇聚智慧。与会教师一致认为,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改革走深走实。李院长勉励大家在坚守教学初心的同时,理性看待阶段性困难,持续积累、静待花开。
未来,法律综合素养教研室将着力推进以下工作:强化课堂管理,借鉴“手机管控”“动态考勤”等有效做法,重塑课堂纪律;深化AI融合应用,既善用AI提升备课效率,又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培养批判性信息处理能力;推进分层分类教学,针对大一、大三、专升本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教学策略;加强教材与资源建设,呼吁学生重视教材使用,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对接立法前沿;拓展实践教学路径,通过旁听庭审、模拟法庭、学术年会投稿等方式,打通理论与实务壁垒。
通过系统施策、协同发力,法律综合素养教研室将持续优化教学生态,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扎实功底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法治人才筑牢根基。
文/吕金津
审校|李岚
责编|郑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