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是法治的基本单元,更是连接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核心纽带。为夯实这一关键纽带,法学院于10月22日下午成功举办首期实务讲坛暨“千篇万律案例检索报告大赛”高校巡讲活动。活动特邀千篇万律系列活动发起人、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郑璇律师及其团队,以及古陈博律师共同主讲,围绕案例检索报告的撰写方法与实务要旨展开深入解析,引领学生们从理论课堂迈向真实的司法实践场域。
法韵启航:领军开讲擘画实务新图景
讲座伊始,法学院陈华丽副院长致辞。她指出,学院始终秉持“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理念,此次讲坛是深化实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陈副院长强调:“法学教育不能脱离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锤炼专业技能。”

随后,千篇万律系列活动发起人郑璇律师致辞。他回顾了该活动的创立初衷——2017年由广州多位优秀青年律师共同发起,面向全国高校法学本科生与研究生,致力于解决律师执业中的“真实问题”,推动律师行业实现“微进步”。郑律师指出,案例检索是法律从业者的基本功,而“真实+真诚”构成千篇万律系列活动的核心理念。他结合“青享汇”“疑案推演会”等品牌活动,阐述了如何通过案例检索大赛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

案例为镜:深度解析淬炼检索真功夫
在核心解析环节,郑璇律师团队的吴杰、邵志滨、王安妮三位成员以广州新华学院学生的参赛作品为例,围绕三大选题,系统剖析了案例检索报告的撰写要点。他们从法条出发,深入解读实务中的具体情形,并指出法院裁判的关键所在。郑璇律师团队强调:“撰写报告不仅应注重核心概念与法律框架,还需提升‘审美+纠错’能力;既要做到结构清晰、格式规范,也要精准识别法律逻辑的潜在漏洞。”通过分析标志性案例,团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AI时代下,法律人应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并指出,在人工智能辅助检索日益普及的今天,法律人的不可替代性在于“批判性思维与伦理判断”,而非机械重复的操作。



问答交锋:思维碰撞激活实务新思
互动交流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学生们围绕案例检索中的难点踊跃提问,例如:“如何评估案例检索报告的价值与专业度?”“如何精准提取案例的核心要素?”郑璇律师指出,优秀的检索报告应做到“聚焦与广角相结合”——既要对单一问题展开深度剖析,也要拓宽视野,关注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有学生就其参赛作品的改进方向进行提问,郑璇律师团队在肯定其逻辑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务建议。这种直面“真实问题”的深入交流,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实务的严谨性与人文温度。


携手共进:理念契合共育法律英才
讲座尾声,郑璇律师重申,千篇万律的使命在于通过“真实、真诚”的交流,推动法律行业实现“微进步”。这一理念与广州新华学院法学院长期坚持的“立足行业需求,强化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高度契合。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持续以“法律实务技能强化工程”为核心,通过实践课程、模拟法庭、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系统培养学生的法律文书撰写、证据分析与案例检索等核心职业能力。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引领下,学院与地方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共建十余个实践教学基地,持续推进教学与实务的深度融合。

本次讲坛不仅是一堂案例解析课,更是一次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深度交融。广州新华学院以实务为舟,以案例为桨,助力学子在法律海洋中扬帆远航。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匠心育人”的初心,为法治中国建设输送更多“明法理、通实务”的优秀人才,续写应用型法学教育的新篇章。
文/黄凯莹
图/刘熠可、周一翔
审校|李岚
责编|郑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