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广州新华学院法学院的易思老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2024届毕业生魏一凡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细心责任心心心俱到,真情师生情情情铭记”。短短十八字,道不尽学生对恩师的感激,更浓缩了一位青年教师三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热爱。
锦旗
易思老师与2024届毕业生魏一凡合影
2022年,易思老师辞去浙江省平湖市税务局的稳定工作,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加入广州新华学院法学院,成为一名专职教师。入职之初,恰逢学院辅导员人手紧张,易思老师毫不犹豫地挑起重担,兼任2020级法学E班的辅导员。“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为她三年来工作的生动注脚。
“有事找易老师”——她是学生心中的“定心丸”
在学生眼中,易老师是“24小时在线”的守护者。无论是深夜的焦虑倾诉,还是节假日的突发状况,只要学生有需要,她总会第一时间出现。2023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前夜,一名学生惊慌失措地发现身份证忘在宿舍。彼时已是深夜十一点,易老师家中幼子正在酣睡,但她没有丝毫犹豫,安顿好孩子后立即驱车赶往学校,取回证件送往考点附近酒店,确保学生次日顺利参考。事后学生哽咽道:“那天晚上,易老师就是我的‘救命稻草’。”
她关心的不只是学业,更是学生的全面成长。从心理疏导到职业规划,从生活琐事到健康提醒,她事无巨细,润物无声。有学生因恋爱分手情绪低落,她连续数周陪谈开导;有学生求职受挫,她逐字修改简历。她收藏着学生每一份工作证明或劳动合同的截图,她手机相册里存满学生课堂发言、参赛获奖的瞬间,笑称“这是我的年度高光合集”。
“以赛促教,以研促学”——她是教学创新的“探索者”
走上讲台,易思老师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竞赛,将实务经验与法学理论融合,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她主讲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创新引入“智慧课堂”模式,通过案例模拟、线上互动等多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辨能力与职业认同感。该课程教学成果《智慧课堂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的实践探索》先后荣获“广东省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征集与展示”三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胜奖、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她无数个夜晚的备课、反复打磨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反馈的细致分析。她说:“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更学会思考与担当。”
“科研反哺教学”——她是学术深耕的“践行者”
易思老师坚信,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近三年,她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程的学术厚度。
在指导学生科研与竞赛方面,她更是倾注心血。从选题立意到框架搭建,从文献检索到格式规范,她手把手指导,不厌其烦。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团队成功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省级项目1项、校级2项;荣获“小包公杯”全国法律实证分析征文大赛三等奖、东莞市法学会征文优秀奖、“千篇万律”法律检索大赛奖项2次……这些成绩,是学生能力的跃升,更是师生共同奋斗的见证。
教师节将至,鲜花与掌声或许会随风而逝,但学生心中那句“易老师,谢谢您”,却如星辰般恒久闪耀。易思老师把学生放在心尖,把教学当作使命,把科研视为责任。她不骛虚声,不驰空想,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热忱,诠释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情怀,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篇章。
法学院供稿
审校|李岚
责编|郑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