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法学院与广东正大联合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校企协作人才培养”专题座谈会,旨在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法学教育模式,共同探索新时代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向。广东正大联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团支部书记陈俊霖律师、专职律师傅弘皓,法学院党总支书记、执行院长李岚、副院长叶秀、副院长陈华丽、党总支副书记李鑫,实验室管理员吴泽等双方代表出席会议。全体与会人员在法学院院歌《我愿是朝阳》的激昂旋律中落座。
会议现场
首先,陈华丽副院长系统阐述了法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并对特色班进行了介绍。她表示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特色班是以入学成绩和外语能力为筛选标准,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是学院课程设置一大创新和亮点,并表示未来会继续探讨学科交叉融合,开设“法学+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培养适应智慧法治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教学体系与时俱进。
接着,陈俊霖律师从执业经验出发,强调法学人才须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AI技术判断能力“四大核心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上,夯实法律基础,掌握法规适用场景,避免“纸上谈兵”;社会交际能力上,通过模拟谈判、客户沟通训练,提升法律服务的实效性;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熟练运用法律检索工具及办公软件,提高工作效率;AI技术判断能力上,在人工智能辅助法律工作的趋势下,需培养对AI生成结论的鉴别与修正能力。最后强调学生需夯实法律基础,明晰专业知识的应用场景,并通过阶段性实习积累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傅弘皓律师则聚焦教学模式创新,提出培养开放性思维的理念,提议在本科课程中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以培养更具创新力的法律人才。
最后,李岚院长作总结发言。法学教育需兼顾专业深度与实践广度,人才培养方案应突出应用型为导向,同时保持学科特色。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推动校企资源整合,联合律所、企业共建“法律实务工作室”等实践平台,邀请实务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访律所、参与真实案件研讨,将典型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无缝衔接。
此次座谈为双方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新思路,法学院与广东正大联合律师事务所将以此次交流为起点,持续探索法学教育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律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双方合影留念
文/郑思思
图/郑思思
审校|李岚
责编|郑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