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学校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院系之一,下设法学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861人。法学院秉持“立足行业需求,强化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办学理念,紧密对接法律职业发展新趋势,构建“课程教学+职业实训+产教协同”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依托学校“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的办学方略,重点打造“法律实务技能强化工程”,通过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模拟实训以及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性培养学生在法律文书撰写、证据分析、法庭辩论、法律谈判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配备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与地方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共建十余个实践基地,实现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衔接。近年来毕业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主要在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企业法务部门等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充分彰显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法学专业建设
法学专业紧扣民办高校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的办学定位,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务技能过硬、职业素养全面”的法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应用型育人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形成四大特色建设模块:
【理论实践融合培养体系】
1.夯实法学根基:开设22门专业必修课系统构建法学理论框架,重点强化法理学、宪法学、民法等核心课程建设,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
2.强化实务衔接:开设《法律文书写作》《律师公证与实务》《民商事案例分析》《刑事案例分析》《企业法律实务与合规》等14门应用型课程,采用“真实卷宗研读+法律文书撰写”等情景化教学模式;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典合同篇、民法典物权篇等部门法课程中全面推行“双师同堂”教学,由校内教师与法官/律师联合开展“法条解析+庭审再现”的模拟法庭实战教学,以提高学生对法律条文的深入理解,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1.双师队伍建设:组建含8名法官、12名律师的校外导师库,与法院、律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公证处等16家单位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共同开发《模拟法庭》《民商事案例分析》《刑事案例分析》等实训课程。
2.法考能力贯通:在刑法(总论、分论)、民法典合同篇、民法典物权篇等课程中植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建立含最高法指导性案例、典型判决文书的教学资源库,实施“知识点讲授-法考真题实训-法律文书制作”三阶训练法。
【复合能力培养路径】
1.跨领域实践平台:通过开设经济学基础、财务管理、投资学、日语等跨学科课程,构建“法律+”复合型课程体系,有效拓展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架构;同时依托模拟法庭辩论赛、法律实务辩论赛等沉浸式实践平台,系统强化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谈判沟通能力及综合实践素养。
2.职业素养拓展: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法律谈判、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模块,毕业生在基层法律服务、企业法务等岗位展现较强综合协调能力。
【学科竞赛赋能】
以教育部宪法学科竞赛、全国数字化法学实务技能大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天欣杯”判决书大赛等权威赛事为牵引,建立“校级选拔-省级竞赛-全国赛事”三级备赛体系。专业教师与实务导师联合组建竞赛指导团队,通过案例研读、书状写作、庭辩技巧等模块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实战技能和获奖潜力。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6人,李正华教授任院长,李岚教授任党总支书记、执行院长,叶秀副教授任副院长,陈华丽副教授任副院长,世界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Henry Lee)教授、中国著名法学教育家沈四宝教授任名誉教授。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1人,博士学位7人,双师型教师49人。
育人成果
近三年,我院学生在学科竞赛领域取得较好成绩,累计获得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学科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其他国家级赛事一等奖(含特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3项,市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项,省级立项7项,校级立项22项。
近五年,学生首次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20%以上,其中2024届毕业生法考通过率27.57%,整体通过率23.93%,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
至今,法学院已培养16届毕业生共3578人。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质量较高,分布于各行各业,如公检法部门、税务局、人社局、公司企业法务部门等单位,另外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到农村基层就业或出国留学深造等途径。据统计,历届毕业生中考取公务员及事业编制约229人,研究生升学人数约114人(含博士研究生7人)。
特色课程
《中国法制史》是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下)、广州新华学院一流本科课程。本课程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战略举措,通过课程思政,推动教育理念的宏观转型;通过从注重“教”向侧重“学”的转变,落实法学本科教育“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理念。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文献收集能力与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法制史》双师同堂示范课
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程以“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记录中国法制历史”为目标,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Legal History”,通过研发本课程独有的经典名词路线之旅,为独立学院学生建构了一套可随时、随地、随性学习的课程知识体系。在教学模式上,本课程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使用借助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因时制宜打造了一个既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又能有梯度进行拔高的“三备三探三传承”的有特色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特色活动
我院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法学专业实践寓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当中,多渠道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1.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我院的特色项目,通过模拟各类案件的审理过程,同学们能够熟悉和掌握案件审理、仲裁的步骤和方法,将平时所学的法律知识与审判、诉讼、仲裁的实际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此外,法律爱好者协会也会在校外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同学们不仅能够更加专注地学习法律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增强法律职业使命感。
模拟法庭
法律爱好者协会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
2.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
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包括“宪法晨读”“宪法宣誓”“宪法知识竞赛”以及“宪法知识演讲比赛”。通过开展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法学院李剑雄同学(左二)在第九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 活动全国总决赛中作为广东省代表团成员之一荣获素养竞赛团体一等奖
3.暑期“三下乡”普法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普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乡村开展普法宣传,加强乡村基层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助力法治乡村建设。
法学院“扬法远航”社会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普法活动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沿江西路248号(523133)
学院电话:86-0769-82676830/82676860